特色办学

宁德市民族中学“听爷爷奶奶讲总书记故事”采风活动系列报道(一)

发布时间:2018-05-22 作者:admin 发布者:admin 阅读 : 5689

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为我校题词“发展民族教育,培养民族人才”20周年暨学校建校60周年,520,宁德市民族中学师生一行14人在刘子松、王丽芳等老师带领下,实地走访了寿宁县下党乡和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采访习总书记当年下乡的亲历者,开展“听爷爷奶奶讲总书记故事”的采风活动。

 

驱车三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了下党乡。一下车,采风的小记者们顾不上舟车劳顿,饶有兴致地参观了位于下党村尾的全国单拱跨度最长的木拱廊桥——鸾峰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领略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鸾峰桥还是习近平同志跋山涉水来到下党乡现场办公的见证。

在下党乡干部的热情带领下,我们重走了总书记走过的“党群连心路”,深入体会当年习近平同志头戴草帽,肩搭毛巾,顶着炎炎烈日,披荆斩棘,在崎岖山路上跋涉两个多小时,深入下党村走访调研的不畏艰苦、一心为民的精神。

走在连心路上,一路风尘,一路感动。难忘习近平同志翻山越岭,汗透衣背,风尘仆仆;难忘村民迎接“地府”习近平同志(村民管地委书记叫“地府”)时自发送来的那一杯草药茶,那一碗绿豆汤。

 

 

 

随后,我们来到了“难忘下党”主题馆,重温总书记当年现场办公的历史。主题馆以习总书记的“下党,是我一辈子难忘的地方”为主线,分为习近平同志“一进下党”“二进下党”“三进下党”“始终牵挂”“摆脱贫困”五大板块内容。在这里我们深刻体会了习近平同志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摆脱贫困的理念,“要坚强起来”“忘不了那碗绿豆汤”的对下党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下党乡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王光朝老人家里,听他回忆习总书记到来的情景以及下党村发生的变化。昔日的下党村竟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因为不通路,就连养猪都怕猪太壮。而我们现在看到的下党乡,青山巍峨,绿水缠绕,房屋交错有序,形成了“廊桥、流水、人家”的和美景象。在总书记的关怀下,曾经的特困乡已旧貌换新颜,成为今天的美丽乡村。

 

 

520下午,我们离开下党乡,乘车前往以“坦洋工夫茶”闻名的福安市坦洋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闽东工作时的农村党建联系点。

如今的福安坦洋村,已经走上生态农业发展的轨道。茶园满山野,茶香飘四海,不仅很好地保留了坦洋村的生态,更让坦洋村人走上了小康之路。

 

 

当年坦洋村的会计,如今的村主任胡晨潮动情地说:“习书记当年大力推动生态农业,才让坦洋村得以有今日的发展”。19881990年间,时任宁德市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先后四次来到坦洋村,对坦洋村党建工作和生产发展极为关心,要求大力发展特色茶产业,发挥示范作用,引领农民盘活“祖宗山”“祠堂山”,开垦荒山种植茶树。

 

 

随后胡晨潮主任带领我们参观了民富中心二楼的展厅,他自豪地介绍到:在习总书记的推动下,宁德地委提出“闽东学‘三洋’(福安社口镇坦洋村、福鼎叠石乡竹洋村、古田鹤塘镇西洋村),要求坦洋要当“领头羊”。19905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即将赴任福州,到福安离任告别时,动情地说:“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

 

 

此次“听爷爷奶奶讲总书记故事”——下党、坦洋采风之行,让民中的小记者们切身感受了习总书记的故事,目睹了贫困乡村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发生的喜人变化,深切了解了习总书记“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的大人格大境界,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为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正可谓一次参观,一股力量。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