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
高举民族团结旗帜、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优秀民族人才
---- 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注重办学特色回眸
宁德市民族中学 郑一平
宁德市民族中学创办于1958年,位于我国畲族人口最为聚居的福建省福安市,是福建省少数民族学校中办学时间最早、少数民族生比例最高(60%)的一所少数民族重点完中,是全国民族中学中的首批七所之一的“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福建省最早晋级二级达标学校。承担着为闽东17多万畲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学校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校建校四十年校庆时为我校的题词“发展民族教育、培养民族人才”为指导,注重内涵发展,探索办学特色,办学规模有很大发展,办学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民族教育成果累累,形成了“高举民族团结旗帜、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优秀民族人才”的办学特色,成为培育民族人才的摇篮。
一、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
宁德市民族中学是全国唯一的以畲族学生为主体的少数民族重点中学,承担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民族毕业生和培养畲乡建设的劳动者和为民致富的带头人的双重任务。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普遍落后,生源多来自宁德各县、区农村,到民族中学与汉生同班级学习,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成为学校工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成为学校工作的中心。
学校抓住所有的教育机会,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我们鼓励生活条件好的汉族生在生活上帮助少数民族同学;而来自农村、生活节俭、朴实勤奋的少数民族学生又能以刻苦、自立来感染汉族生。长期以来,畲汉学生团结互助,学习上你追我赶、生活上互帮互爱,使我校初中毕业班及格率、优秀率、重点中学高中上线率居福安市前列,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成绩比汉生低总分10%的情况下经过我们的培养,高考录取率每年都在85%以上,得到福安社会的高度称赞。
为保证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都能学有所成,我们在一手为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的同时,另一手抓好少数民族学生一技之长的培训,让他们即使未能升学也能在“为民致富”中发挥作用。学校在加强对学生的劳技教育教学同时,由政教处牵头,政治组与劳技组组织的“畲族经济研究小组”活动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农村致富带头人,为发展农村、建设新农村做出了贡献。
办学52年来,学校从未发生过民族团结纠纷问题,学校的各项工作多次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学校先后获得70多项国家、省、市级表彰。连续十一届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学校”,2009年被授予省“文明学校标兵”荣誉称号、被国务院授予第五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评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2011年被中共福建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被畲族群众誉为“民族之花,教育之花,文明之花”,是畲族人民心中的“金凤凰”。
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宁德市民族中学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放在首位,重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对少数民族生的扶助和培养。把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放在重要的位置,重视学校的民族特色,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学校成立了畲族经济研究小组,在思想和技能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热爱畲乡、建设畲乡的教育;成立了畲拳队和畲族舞蹈队,挖掘并且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体项目。学校还积极贯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课改,利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采取多种形式,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先进文化的发展”,开设了校本必修课程《畲族文化简说》;2008年又建立了“畲族文化展厅”,自觉地承担起向新一代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最好的教育,是特色教育,是让每个学生成为他自己,都有个性。我们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历史博物馆,一个珍品收藏所,一个美好事物的集散地,一个传奇故事曾经发生过的地方。民族文化的精华,当地文化的精髓,本校历史的叙事,脚下这片大地的特色,都应该能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体现出来。因此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浓浓的畲族文化元素贯穿了学校办学的过程,尤其旖旎多姿的畲家民俗文化风情,成为我们民族教育人行走途中最为亮眼的一道风景线。保护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感情,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对学生民族文化教育,使民族文化后继有人,是各民族亲睦友好,共同繁荣的根本性要求。我们从第二课堂入手让学生了解、喜爱、并发扬民族文化。
1、开设《畲族文化简说》等校本课程。
闽东是我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现有畲族17万人,占全省畲族的二分之一、全国畲族的四分之一;仅福安一市,畲族人口就有6万多,超过该市总人口的11%。
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关爱自然,关爱人生,关爱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文素养和思维品质,是时代对中学生的要求。于是我们就自编的一本地方课程用书《畲族文化简说》。让学生通过“畲族文化”这个课程,与畲族作一次比较近距离的接触。虽为简说,但体现了畲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和习俗.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并强化了民族文化这扇大门内无价的精神财富,忠勇精神、凤凰情结、畲歌悠扬------这将使学生进一步亲近、热爱、感悟。同时在民族特色办学上,成果丰硕,学校开设了一些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兴趣爱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传统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如《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畲族语言文化》、《畲族文化风情》、《畲族风俗》、《闽东畲族史》、《民族传统体育》等选修课程。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浓厚的民族传统氛围中,更多地了解本民族的语言文化、风俗和历史,让他们掌握和破译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密码,更好地打开灵魂返乡的旅程,做一个有根的现代畲乡人。
2、建设“畲族文化展厅”,让民族文化走向社会
随着校本课程教材《畲族文化简说》出版并开始使用,学校转入了“畲族文化展厅”的建设工作,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和地方文献,叙述畲族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起源,叙述畲族文化文明的演进历程,叙述畲族祖先漫长艰辛的迁徙史和关于战争与英雄的传奇故事。因为相对于读本——以文字的叙述为主,突出“思辨性”,文化展厅则是以形象的展示为主,突出“直观性”这能让人们在短时间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畲族文化展厅” 参观学习的主要对象不仅是我校的学生,同时也作为我校向外界展示畲族民族文化与教育的窗口。
学校还以闽东畲族纪念馆为德育教育基地。新生入学教育期间,政教处都会组织新生到闽东畲族纪念馆参观学习,了解畲族同胞为解放全中国和建设新中国所作出的贡献,让学生在可歌可泣的畲族同胞革命故事中接受革命精神洗礼,增强民族团结的美好情感。
3、积极营造并形成民族文化生存繁荣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作为一所民族中学,学校始终坚持学校的办学方向与特色.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民族团结、民族振兴教育,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使学生为振兴家乡民族经济而努力学习。
学校以政教处、团委、体图音组牵头成立畲族歌舞队、畲族武术队。固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畲拳、踩高跷、舞蹈“打枪担”、“龙图腾”、原生态畲歌表演唱“山哈歌谣”等。并根据不同时期开展体育节、文化艺术节、歌咏会等。
每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节都有“畲歌对唱”的节目。巨大的帷幕下,音乐响起,同学们唱起了自豪的畲歌,悠扬的歌声在整个校园中回荡。活跃的畲族舞蹈队和武术队,都曾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民运会表演,并深受好评。武术队参加北京民运会舞龙节目表演,获表演二等奖;舞蹈队的“打枪担”、“赛竹卜”在宁夏民运会上分别获得一、二等奖;舞蹈“龙图腾”、原生态畲歌“山哈歌谣”参加海峡两岸中学生文化活动深受好评。同时,我校民族舞蹈队还经常积极参加当地开展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给畲族群众送去精彩的文化节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蓬勃发展,曾多次代表省、市参加全国、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他们在比赛中取得表演项目一等奖和竞赛项目银、铜奖的好成绩。
开设民族特色校本课程,开展民族特色传统体育项目活动,创建民族特色文化展厅,种种努力和有效实践,无不在揭示学校民族特色办学的广度、深度与厚度,无不在揭示学校坚定守望民族传统与文化的高度历史责任意识、民族担当意识与文化传承意识。
三、培养优秀民族人才
建校54年来,学校民族教育发展成果累累,少数民族校友成为各条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缩短畲汉间的差距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共培养了51届10000多名初中毕业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7000多名,培养了40届近万名高中毕业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800多名,据不完全统计,宁德市少数民族干部绝大多数都毕业于宁德市民中,福建省少数民族乡、镇的主要领导是少数民族的基本都毕业于宁德市民中,省、市少数民族领导干部也多数都毕业于宁德市民中,如中央候补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雷春美、原浙江省军区副政委蓝荣崇少将、原省民宗厅副厅长雷斌、钟安、省民政厅原副厅长蓝致和、省人防委原副主任钟明森、南平市常务副市长蓝斯文、宁德市人大副主任兰兴贵、兰秀珍、宁德市政协副主席雷仕庆等许多校友担任了市(厅)、县级和军队的领导干部。还有蓝家勇、陈勇生、阮兰贵、雷少龙、钟志金等一大批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教授、工程师等,畲歌王子雷志华、福安市最美少数民族村的村民主任蓝锦锋也毕业于我校,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还有2012年被评为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85届校友吴志英等一大批校友,学校被誉为培养民族人才的摇篮。
四、建立了支撑办出民族特色的保障机制,形成让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的办学模式。
作为全国唯一的以畲族学生为主体的少数民族重点中学,除了承担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任务外,还承担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民族毕业生和培养畲乡建设的劳动者和为民致富的带头人的双重任务。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起支撑办出民族特色的保障机制,形成让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的办学模式。
首先、建立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生源结构,让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
进入新世纪,学校调整了办学结构,坚持民族招生政策,定向招收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农村学生,降分录取,初中每年级四个班100 %收少数民族生,高中部由过去四个班级逐年扩大到10个班,班级数的扩大,为少数民族学生进一步了敞开了大门,也大大扩大了少数民族生的比例,现在在校生少数民族占60%,为收满高中部50%的少数民族生, 每年少数民族生比汉族生录取线低45分,让少数民族学生享受到良好的优质资源。
其次、建立适合少数民族特点的管理体制,让少数民族生留得住。
由于少数民族生家在偏僻农村,少数民族生80%寄宿,现在学校住宿生达1200多人,为保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建立了全天候三位一体的值班制度,每天有两位中层以上干部负责管理当天正常教学秩序,周六、晚自修每班级都有一名教师负责下班,既管学生思想、学习、又管生活。对于家庭贫困的少数民族学生,我们多方筹措,通过助学金、减免学杂费、少数民族教育基金、爱国人士捐资助学、省民宗厅、市关工委捐助、师生互助等形式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使他们在民族中学处处受到照顾、关心,并设立少数民族优秀学生奖学金制度,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学校还以校史展览厅为爱校教育基地,新生入学第一天便要进校史展览厅,了解学校办学历史沿革,了解学校办学的丰硕成果。接受宁德民中精神的浸淫与熏陶,增强宁德民中人的自豪感,培养爱校的美好情感。把爱校作为一个优良传统来传承,让广大初中毕业生向往母校、心系母校,把母校作为自己继续升学就读的最佳选择。
其三、建立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让少数民族学生学得好。
重视学校师资建设,让一支爱岗敬业、讲求奉献而且专业精深的教师队伍,为每一个追求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学生提供权益保障。为保证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学校尤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新老结对子,订合同、建立师徒关系和开展评优创优活动,使学校形成有追求、有规范、有水平的稳定的中青年教师队伍。他们有着强烈的学校荣誉感和工作责任感,发扬了高度的职业精神。现在学校有特级教师6名(其中3人退休),高级教师78名,中级教师63人。国家级骨干教师3名,省市级骨干教师39名,省级学科带头人9名(其中培养对象3名)。市级骨干班主任一人,已获教育硕士学位的9人。中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的87%。还有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他们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得到认可和各类教育教学比赛中崭露头角,成为民族中学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良好的教师队伍保证了教学这一中心工作的有序进行,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其四、采用“为国育才、为民致富”的多样化办学形式,让少数民族学生用得上。
就是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包括他们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等。许多毕业生走上社会之后,都能成为一专多能的社会有用人才。我们一手为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每年少数民族生升学率达90%左右,另一手抓未能升学的少数民族学生一技之长的培训,让他们在“为民致富”中发挥作用。学校在校本课程中开设了《畲族文化简说》、《畲族语言》等多门校本课程,并筹建了畲族展览室,供师生参观学习,自觉地承担起向新一代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曾多次代表省、市参加全国、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他们在比赛中取得表演项目一等奖和竞赛项目银、铜奖的好成绩。自觉地承担起向新一代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我们认为一所没有办学特色校园文化、人文精神的学校,就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学校特色不明显、学校就容易随大流。重视学校办学特色、搞好学校精神建设,文化建设才能有团队的凝聚力,才能激发自豪感,调动创造力。时任福建省委卢展工书记和黄小晶省长在给我校五十年校庆贺信中这样评价宁德市民族中学:“半个世纪以来,作为福建省第一所民族中学,你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秉承‘团结、严谨、勤奋、进取’的校训,坚持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继承和弘扬畲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为全省特别是闽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基于校史、校情,凸显民族特色,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已经成为入学新生的第一课堂,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传统。我们将在任何时候都要进一步加强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依托畲族文化研究,畲族文化展厅参观学习、开设畲族文化发展简史等课程、特别开展其它学校难以开展的特色活动作为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继续拓展我们学校特色办学的广度、深度与厚度,为把我校办成福建民族教育的窗口,培养更多优秀民族人才而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为我校题词
我校学生参加福建省“三月三”畲族文化节
我校编写的校本课程教材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的畲族文化展厅,了解畲族文化
学校校本课程畲族教师为学生介绍畲族发展史
学校聘请畲族校友担任畲族文化传承的指导老师
在千家万户围着暖炉迎冬至的日子,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们在校园里温馨地度过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