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书记校长谈|外拓资源内掘文化,共育民族英才

发布时间:2020-11-03 作者:admin 发布者:admin 阅读 : 1365

1.jpg

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数千年来,各民族独特而多样的民族地域文化共同组成了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的支撑,民族的进步更需要教育的发展。宁德市民族中学作为福建省的第一所民族中学,也是唯一一所以畲族学生为主的少数民族重点完中,《教育家》杂志邀请林国清校长分享民族学校的发展策略。


近年来,学校的发展遇到较大瓶颈:一是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相对困难,部分贫困学生的基本就学生活难以保障,如何给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安心学习是学校面临的第一难题;二是学校教育资源比起先进地区较为贫乏,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如何引入优秀的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三是在少数民族生源素质相对薄弱情况下如何突出办学特色、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民族人才,是学校发展的责任担当问题。面对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笔者带领全体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牢固树立民中人“发展民族教育、培养民族人才”的使命与担当意识,依托各方社会力量,外拓资源内掘文化,为学校创造了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教育发展基金会,助力学生“进得来、留得住”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文化水平落后,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文化水平是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让更多的青少年有学上、学得好就成为民族未来发展的关键。


我校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偏远山区,这些地方不仅文化相对落后,而且经济也不发达,学生虽然享有政府助学金,但远远解决不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如何让少数民族学生能“进得来、留得住”,成为学校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难题。


保障贫困学生的基本就学生活需求是让学生能安心进入学校就读的基本保障。为帮助贫困学子筹措学杂费用,学校开发了多种帮扶渠道:发动班级、年段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在自愿基础上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生活困难;通过助学金、减免学杂费、师生互助等形式帮助贫困少数民族生解决实际困难;借助爱心人士捐资助学、市关工委牵线搭桥社会力量促进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开展结对子、一帮一活动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排忧解难。


以省地市三级共建为契机,我校领导班子充分运用校友资源,得到具备较强经济实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支持,在学校成立了宁德市民族中学民族教育发展基金会。在基金会的资助下,学校2018级、2019级高中学生的招生奖励和困难补助获得突破性进展,生源层次得以提高。


牵手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内涵建设提升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精准帮扶宁德市民族中学改革发展的通知》精神,厦门市教育局将宁德市民族中学纳入教科研体系和研究服务对象,由厦门一中与宁德市民族中学建立精准帮扶关系。厦门一中安排教学管理人员到宁德市民族中学帮助梳理教学管理制度、研究教学管理具体思路与方法,帮助制定绩效考核、教学评价机制,对我校的发展规划作出具体指导。我校组织管理人员(中层干部、年段长)分批次到厦门一中跟岗学习。在三年内,厦门一中将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新一轮课程改革及学校特色建设、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探索联合办学模式等方面对我校予以全面深层的帮扶,共同努力把我校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少数民族教育品牌。


三级共建以来,学校在福建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在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厦门教科院、厦门一中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帮助下,扎实推进集体备课、编印校本作业、作业全批全改和常态研讨课的教学管理“四驾马车”制度改革,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工作取得较大进步。学校被纳入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体系和厦门市教科院教科研指导体系,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厦门一中与我校结对帮扶,建立跨区域办学机制;我校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签订“畲族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有效模式探究——以中学人才培养为视角”科研合作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少数民族艺体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办学品牌。


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突出民族教育特色


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是教育,而教育落实的基础是课程。为了形成鲜明民族办学特色,更好地弘扬畲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始终注重把传承畲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不断提升办学品位的同时,突出特色,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打造,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畲歌、畲语、畲拳、畲医药、畲族银器的打制等进行学习。


学校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增设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为了收集课程所需素材,学校积极组织教师查找书籍资料、请教专家、走访畲族老人,在对民族文化风俗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撰写教材,开设“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畲族语言文化”“畲族文化风情”“畲族风俗”“闽东畲族史”等选修课程,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多地了解本民族的语言文化、风俗和历史。学校精造了“畲族馆”“校史馆”,充分发掘闽东畲族文化,全面展现我校发展进程及其蕴含的民中精神,承担起向下一代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我校不仅重视在文化课程中对民族文化教育的渗透,还积极开展丰富的课余文体生活,营造浓厚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每年举办的“三月三”校园文化节,固定表演民族传统文体项目:畲拳、踩高跷、舞蹈“打枪担”“龙图腾”、原生态畲歌演唱“山哈歌谣”等。我校以畲族武术为基础创编《“舞”动畲拳》畲拳操,展现畲族特色,民族舞蹈队积极参加当地及全国开展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学校畲歌合唱团代表宁德市受邀在福建省教育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2019年教师节文艺演出上演唱《我爱畲乡好地方》,广受赞誉。2019年9月,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高脚竞速比赛中,学校学生雷王兵获得2×200米接力赛第五名、三等奖的好成绩。


行稳致远,回归本源。在新的历史时期,我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进一步挖掘和发展办学特色,充分调动各方优质资源,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全面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努力朝着建设“示范性、有特色、高质量”的省内一流、全国知名中学的目标迈进,把民族中学建成师生幸福感强、人文素养高、社会满意度高、办学特色鲜明的民族中学示范校,打造福建民族教育的窗口,谱写发展民族教育的新篇章!(作者系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校长)


内容来源:学习强国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8508207423879382186&item_id=8508207423879382186&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