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动态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扬各族学生的奋斗梦想 ——宁德民中开展“听爷爷奶奶讲总书记故事”采风活动(一)
一路上,隔两三里,我们自发地摆出担桶,一桶一桶都是清凉饮料,用我们当地土草药做的,还有绿豆汤。”下党乡71岁村民王光朝老人激动地回忆,1989年7月19日那个烈日当空酷暑难耐的中午,习书记头戴草帽脚踏解放鞋来下党乡调研的情景,“习书记是当时到过我们这里的最大的官。” 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调研时,深情回忆下党:“20多年后,我依然记得那碗绿豆汤的味道。” ------引言
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为宁德市民族中学题词“发展民族教育,培养民族人才”20周年暨学校建校60周年,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学校组织各族学生开展“听爷爷奶奶讲总书记的故事”采风系列活动,通过重走总书记在宁德期间的下乡路,亲身聆听总书记的故事,切身感受贫困山村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发生的喜人变化,让学校各族学生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深悟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激发各族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5月20日,宁德市民族中学师生一行14人,顶着烈日实地走访了寿宁县下党乡和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采访习总书记当年下乡的亲历者,拉开了采风活动的序幕。
驱车三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了下党乡。一下车,采风的小记者们顾不上舟车劳顿,饶有兴致地参观了位于下党村尾的全国单拱跨度最长的木拱廊桥——鸾峰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领略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鸾峰桥还是习近平同志跋山涉水来到下党乡现场办公的见证。
走在连心路上,一路风尘,一路感动。难忘习近平同志翻山越岭,汗透衣背,风尘仆仆;难忘村民迎接“地府”习近平同志(村民管地委书记叫“地府”)时自发送来的那一杯草药茶,那一碗绿豆汤。
随后,我们来到了“难忘下党”主题馆,重温总书记当年现场办公的历史。主题馆以习总书记的“下党,是我一辈子难忘的地方”为主线,分为习近平同志“一进下党”“二进下党”“三进下党”“始终牵挂”“摆脱贫困”五大板块内容。在这里我们深刻体会了习近平同志“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摆脱贫困的理念,“要坚强起来”“忘不了那碗绿豆汤”的对下党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下党乡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王光朝老人家里,听他回忆习总书记到来的情景以及下党村发生的变化。昔日的下党村竟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因为不通路,就连养猪都怕猪太壮。而我们现在看到的下党乡,青山巍峨,绿水缠绕,房屋交错有序,形成了“廊桥、流水、人家”的和美景象。在总书记的关怀下,曾经的特困乡已旧貌换新颜,成为今天的美丽乡村。
下午,我们离开下党乡,乘车前往以“坦洋工夫茶”闻名的福安市坦洋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闽东工作时的农村党建联系点。
如今的福安坦洋村,已经走上生态农业发展的轨道。茶园满山野,茶香飘四海,不仅很好地保留了坦洋村的生态,更让坦洋村人走上了小康之路。
当年坦洋村的会计,如今的村主任胡晨潮动情地说:“习书记当年大力推动生态农业,才让坦洋村得以有今日的发展”。1988—1990年间,时任宁德市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先后四次来到坦洋村,对坦洋村党建工作和生产发展极为关心,要求大力发展特色茶产业,发挥示范作用,引领农民盘活“祖宗山”“祠堂山”,开垦荒山种植茶树。
随后胡晨潮主任带领我们参观了民富中心二楼的展厅,他自豪地介绍到:在习总书记的推动下,宁德地委提出“闽东学‘三洋’(福安社口镇坦洋村、福鼎叠石乡竹洋村、古田鹤塘镇西洋村),要求坦洋要当“领头羊”。1990年5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即将赴任福州,到福安离任告别时,动情地说:“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
此次“听爷爷奶奶讲总书记故事”——下党、坦洋之行,虽然只是采风系列活动的第一站,但足以让民族中学的小记者们切身感受习总书记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关爱和 “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的大人格大境界。大家纷纷表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