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研究

教师不合理信念的自我检视和挑战

发布时间:2019-07-03 作者:admin 发布者:admin 阅读 : 1388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利斯(A.Ellis)就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件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从而创立了闻名世界的“理性情绪疗法”(RET),“ABC理论”是其中的精华所在。A指的是诱发事件;B指的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则表示在A发生后,个体出现的情绪和行为。不是A直接引起了C,而是B直接引起了C。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牛鼻子”,把这个“牛鼻子”拉正了,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对于受过高等教育、有较强领悟力的教师而言,用ABC理论进行心理健康健康自助,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教师不合理信念的自我检视与挑战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有这样一句话:“世事无好坏,思想使之然。”这话和我国古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如出一辙。既然人的情绪和行为的产生受人理性或非理性信念的影响,教师树立了理性的信念就能掌握情绪、减轻压力,进而能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一)对学生的不合理信念

1、对学生所谓合理的希望

 教师看到学生出现了自己不喜欢的行为,希望学生能改变,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但是,希望归希望,如果觉得学生“必须”马上停止,否则就是坏学生,这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2、对学生所谓态度的认定

教师对学生充满了爱心,要求学生以适当的方式来反应无可厚非。但是,教师的关心与学生是否体验到关心毕竟是两回事情。要求学生“必须”感恩戴德,确实有些强人所难。

(二)对工作的不合理信念

1、对工作硬件条件的期待

 每个教师都希望工作条件优越、工作环境舒适、工资待遇提高,这是人之常情。但是,认为学校“必须”如你所愿,完全出现你期待的那样。否则就消极怠工,则会离快乐越来越远。

2、对工作软件环境的要求

校园环境的美化、绿化、香化,同事关系的和谐与融洽,管理制度的温情与人性化,无疑能促使教师更加高效地工作。如果觉得不满意就说三道四、情绪低落,这也是认为学校“必须”如此的观念在作崇。

(三)对生活的不合理信念

1、别人行我也行,盲目攀比

 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但不是哈哈镜。不要放大别人的缺点,也不可缩小别人的优点。别人会的,要承认自己不一定精通;别人生下来就拥有的,可能是自己一辈子也追求不到的。如果觉得别人怎样,自己凭什么就不能,则就陷入了盲目攀比的误区。其结果只能是感叹“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自己”,无法享受生活的快乐。

2、付出总想回报,患得患失

 虽然有俗话“付出总有回报”,但付出了也不要总想着回报。付出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可以控制。而回报却不是你能左右的,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比如在人际交往中,你对别人好,别人不一定对你好,这很正常又很普遍。如果认为别人也“应该”对你好,对你不好就后悔付出、患得患失,其实心理问题已经悄然产生。

(四)对自我的不合理信念

1、自己样样都行,狂妄自大

觉得自己行,充满自信是优良的个性,但过犹不及。如果认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好,高高在上,目空一切,就会遭人嫌、讨人厌,到处碰壁,因而造成更深的自我伤害。

2、自己一无是处,自惭形秽

学生出现了问题,教学质量不高,是要检讨与反省自己。但如果觉得自己太差劲了、太没用了,无药可救了,则会使自己的心理受到更大的伤害。

(五)对挫折的不合理信念

1、自认倒霉,无所作为

失败和挫折伴随着个体的成长,遇到挫折就抱怨命运的不公,自认倒霉,然后干脆什么也不做,这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和心态,只能使自己遭遇更多、更大的挫折。

2、不甘失败,勉为其难

永不言败,确实叫人可敬可佩。“我一定能成功”也使人肃然起敬。但是,很多事情不是你尽力就能做成,这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机遇。勉强为之,纵然成功,可能也遍体鳞伤、得不偿失。

二、教师合理信念的重塑

教师要时刻检视自己的想法(B),保持合理的部分,对诸如必须、应该、无法享受、糟糕至极、自我贬低等不合理的想法加以调整。只有通过质疑、语义精确法、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理性—情绪想象等技术与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教师才能消除不良的情绪和由此引发的不良行为(C)。

(一)不苛求学生,善待自己

学生就是学生,他们的各种行为就是他们现在最真实的状况。教师要把“学生难管难教”看成是一种挑战,一种成就自己的机遇。当教师成为学生精神的关怀者和守望者时,就会发现学生并不那么令你讨厌,只不过有时表现出调皮行为而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教师不可能把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强加给学生。学生作为无限发展的个体,成长的过程就是犯错误的过程。教师不要苛求学生十全十美,要学会宽容。否则,只能是自寻烦恼,在学生犯错误的过程中不断折磨自己。

“富贵风前烛,功名瓦上霜”,一切荣华富贵,都如过眼云烟,正如《金刚经》所言:“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作为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强求、不可固执。教育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样,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该工作时则静心与潜心工作,该休息也要学会放松与休闲。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身体锻炼、户外活动、培养业余爱好等来舒缓紧张的神经,使身心得以调节。

(二)不苛求学校,善待工作

虽然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往往是学校情境和教学活动,学校也可以通过把教师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减少教师的心理压力源。但是,作为教师个体也不要对学校求全责备,更多时候学校也确实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对待学校的一些自己认为不合理的做法,可以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若能采纳,当然值得高兴;不被采纳,也要理解校方难处。正如刘伯温自勉的那样:“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教师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事业,不仅仅是劳动过后就要有回报的职业来看,终身去追求它,就能真正体会到做教师的幸福感。对教师而言,首先要接受并认同自己的教师身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热爱教师这个神圣而伟大的职业。其次要不断学习,成为读书的“永恒”者,只有不断地阅读,才能拓宽视野,提升人格魅力。最后要积极进行教育探索与实践反思,变教书匠为教育专家。这样就可以克服教学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迅速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三)不苛求生活,善待挫折

平凡的生活中隐藏着幸福,无需刻意追求。只要用平常之心看待生活中的毁誉得失,你就会发现幸福就在身边。生活中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你只是一名教师,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社会成员。没有权利与能力要求别人像你想的那样,更没有必要在意与嫉妒别人的金钱、荣誉与地位,也不可能要求上天特别眷顾于你。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笑,你对它哭它就哭。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挫折。教师也是如此,甚至挫折更多。既然挫折是难免的,教师就应该老老实实地接受它,不要刻意地去抵制、反抗和回避。首先,教师要确定挫折来源,树立挫折不可避免观;其次,要分析挫折带来的教训,树立挫折辩证观;再次,要分析挫折情境,树立挫折可控观;最后,改变思维与行为模式,进行积极的内心对话,加强自我调节,增强自信。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